close

90.jpg 

今天,當我們提到盧安達,比較多人馬上想到的就是1994年盧安達國內胡圖族(Hutu)對圖西族(Tutsis)發動的種族大屠殺(The Rwandan Genocide,更多有關大屠殺的資訊請進這裡)。其實盧安達的近代史和咖啡產業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1434將會分上、中、下三篇來介紹盧安達的咖啡發展史。

盧安達位於非洲中部赤道南部,是一個內陸國,東鄰坦尚尼亞(Tanzania),南連浦隆地(Burundi),西和剛果(Congo)交界,北與烏干達(Uganda)接壤。境內多山,有「千丘之國(Thousand Hills of Nation)」之稱。剛果河與尼羅河分水嶺從北至南縱貫盧安達西部。盧安達擁有高海拔的山地環境和肥沃火山土壤以及豐沛的降水量,有著利於咖啡樹生長的氣候。盧安達的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從事農牧業的人口佔全國人口的92%。經濟作物主要有咖啡、茶葉、棉花。盧安達和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浦隆地共組『東非共同體』5國。

91.jpg 

1904年-德國傳教士將咖啡帶進盧安達

最早將咖啡引進盧安達的是德國的傳教士(德國統治盧安達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從1897~1923共26年,接下來由比利時接手)。於1904年,德國傳教士從瓜地馬拉帶來波旁種的咖啡苗並且種在尚古古省(Cyangugu Province)的Mibirizi Mission區域。

1917年-第一批咖啡作物從盧安達出口

盧安達在非洲所有國家裡面人口密度是最高的。從1917年第一批咖啡作物出口以後這個小小的東非國家目前有將近450,000個咖啡農。每個咖啡農平均照顧150~300株咖啡樹,耕種面積都不大,甚至都小於1公頃。在國際上會將他們歸類為micro-holder(微小農。再往上就是small-holder,也就是小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進USAID的原文報告裡面了解)。由於微小農們無力自己負擔一個處理廠,因此,在盧安達咖啡農在採收完咖啡櫻桃後都會馬上交給地區裡面的中央咖啡水洗廠(CWS,CoffeeWashing Stations)做處理。而盧安達的咖啡豆主要都是以咖啡水洗廠的名義做輸出(寫完這3篇『盧安達咖啡發展史』後會再特別針對當地的咖啡水洗廠寫一篇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進去了解喔~~)。 

93.jpg   

1933年-殖民國比利時強迫農民種植咖啡

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退出盧安達以後由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指派比利時接管盧安達以及同屬東非國家的浦隆地(Burundi)。1933年比利時規定所有盧安達的農民必須至少撥出農地的1/4種植咖啡樹,並且壓制咖啡農作物的價格以及課徵高昂的出口稅。這在當時導致咖啡農(當時一個咖啡農平均只有半公頃的種植面積)為了壓出微薄的利潤而將品質降低,進入所謂的低品質/低成本(low-quality/low-cost)的惡性循環,而無法將所種植的咖啡品質做提升(這在當時非洲被殖民的咖啡生產國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以盧安達來說這現象直到獨立以後並且第一個官方咖啡組織OCIR成立以後才漸漸消失)。

see u next week wiz the next episode of "The History of Rwanda Coffee Industry" @ 1434~~

98.jpg 


arrow
arrow

    143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